top of page

台灣黑熊學術文章

台灣野生動物學會

2024年8月31日

臺灣中央山脈亞州黑熊的活動範圍:評估受保護地區的面積是否已足夠?(2010)

台灣聯絡人:黃美秀


黃美秀、David L. Garshelis、吳煜慧、王穎

 亞州黑熊因棲地喪失與盜獵而受到生存威脅,這種情況在熱帶地區更加嚴重。因此,保護區對保育此物種至關重要。然而,在熱帶地區,幾乎沒有關於此物種對空間和棲地需求的資料,但這些卻是評估保護區效能所必須的資訊。本研究於臺灣最大的國家公園中,主要使用傳統地面無線電追蹤技術(radio-telemetry)研究臺灣黑熊[1]活動範圍(home range)的大小。本研究觀察到最大的活動範圍(117平方公里)是一隻配戴GPS頸圈[2]的成年母熊。一般而言,公熊的活動範圍會顯著大於母熊,但是受到本研究樣區中崎嶇地形和可及性低的限制,使得以無線電追蹤的公熊常常無法成功的在地面定位,以致於活動範圍面積被低估。在人類可及性低的保護區中,這是進行無線電追蹤研究時,常發生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。結果也顯示,儘管黑熊的活動橫跨海拔300到3,500公尺,但牠們最主要利用的是低於2,000公尺的地帶,並傾向選擇闊葉林和針闊葉混合林的環境。青剛櫟屬的果實是秋季的重要食物,但其產量每年不一,而一處在國家公園內圍的地點,當有豐富的青剛櫟屬果實產量時,會吸引很多黑熊聚集,然而,母熊與未成年公熊會被排除在外。儘管個體追蹤結果有限,但也發現在國家公園中心地帶所捕獲到的黑熊,半數以上都曾跨越國家公園邊界,並暴露在盜獵的風險中,顯示沿著國家公園的邊境需要提供更多的保護措施。


[1] 台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是亞洲黑熊(U. thibetanus)的一個亞種。

[2] 配戴GPS頸圈的黑熊所在位置是由高空衛星定位,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較少。

歡迎聯絡:黃美秀 hwangmh@mail.npust.edu.tw

bottom of page